环境监测行业站上风口,这是环保监测数据的基础性、重要性和必要性决定的。但是,全国各地屡屡出现环境监测数据造假问题,无疑是在阻碍环境治理和“散乱污”企业整改。仅针对京津冀地区28城的强化环保督查行动就发现了数十家企业涉嫌自动监测数据作假,而且是花样百出。
据政策法规司处长赵驰名介绍,企业进行监测数据造假的方式多种多样,有对污染源头进行人为操纵的,有对采样点进行人工遮挡的,有对排污设施进行干扰的,更有直接篡改和伪造监测数据的。而对于这样的企业,环保部查到一起处置一起,通报批评,责令整改,甚至直接进行刑事处罚,西安轰动一时的环境监测数据造假案就是典型的刑事案例。
由于环境监测数据造假事件频现,我国对此现象关注度不断提升,打击力度也持续加强。5月23日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三十五次会议就着重强调,要建立环境监测数据弄虚作假防范和惩治机制,确保环境监测数据的客观性和真实性。为此,会议还审议通过了《关于深化环境监测改革提高环境监测数据质量的意见》。
中国环境监测总站站长柏仇勇表示,环境监测领域将迎来“谁出数谁负责、谁签字谁负责”的责任追溯制度。具体而言就是,在进一步打击数据造假行为的基础上,强化环境监测行为负责人的职责作用,终身对其监测数据的真实性和准确性负责。
环境保护部近日也发布消息称,要求各省(市、区)环保局展开环境监测数据质量问题专项检查。此次行动是以史为鉴,以预防更多的环境监测数据造假事件为目标,确保各地排查到位、监督到位、整改到位。环保部表示,要充分汲取教训,采取有效措施,提高监测数据准确性,保障监测数据真实性。
该惩罚的惩罚,该移交的移交,这只是在进行事后处理。而环境监测事权上收则是要从主体层面切断造假可能性,这将是环境监测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。据悉,环保部环境监测司已经表示,将按照“谁考核、谁监测”的原则,推进国控环境监测站点监测事权上收工作。
不难发现,这是要在体制上查缺补漏,除了监测事权上收,环保部还将规范国控环境点的运行维护,强化监管。至此,我国对于环境监测数据造假“零容忍”的态度已经非常鲜明。很多业内人士对此也表达了自己的观点,认为环境监测数据造假防范工作仍需从3个方面入手。
首先就是企业单位,或者是监测机构的法治意识必须加强,也就是推进环境诚信建设;其次,环境监测数据和报告还须物尽其用,成为科学、权威、有价值的内容,加强法律效力;再者,环境监测数据的真实与否也可以动员全社会监督的力量,构建完善的自上而下的监督体系。
环境监测在整个生态治理和修复工作中尤为重要,但是确保环境监测数据的真实有效才是关键。唯有这样,环境监测才能发挥污染前预防,污染时遏制,污染后精准治理的最大价值。